李登輝時代十二年的施政,被譽為「寧靜革命」


民主先生財經篇台灣認同國防篇務實外交台灣精神藝文篇

因為李登輝不僅是國民黨遷台以來第一個台灣總統,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選總統;也是第一個推動落實本土化的總統,更是第一個將台灣「戒嚴」非常體制帶向「民主」正常體制的領導人;他同時還將是第一個活著、在任內將權力交棒的領導人。

這個歷史地位,不只在台灣的四百年史中不曾看到,即使在中國的五千年歷史都寫下「第一」的紀錄。

李登輝的這些定位,朝野的政治人物都予以肯定。國民黨文工會主任黃輝珍說,李登輝為台灣社會劃造了一個新文明價值驚嘆號對生存價值,和尊嚴高度尊重;獨立總統候選人許信良也認為,「李登輝創造了幾百年來無法想像的歷史主體性,他讓台灣人站起來」;立委林濁水則肯定李登輝「建立台灣主體地位」的施政主軸,替台灣鋪設了未來的方向。

事實上,民間也對他維持一定程度的肯定。台灣民主文教基金會曾就李登輝執政十二年做出一分民調。民調顯示,李總統主政的十二年內,有77.8%的表示滿意,12.4%認為普通,9.8%表示不滿意。 根據民調,滿意的部分為推動本土化、民主改革,及務實外交,經貿發展,提升台灣的尊嚴;不滿意的項目則包括社會治安方面。 李登輝的聲望卓著,主要是他在國家發展上,確實做出了具體的貢獻。

綜合而言,李登輝時代施政十二年的主要貢獻在幾方面:

一、終結萬年國會:萬年國會議員由國民黨指派,從來不曾改選,李登輝在蔣經國去世接任總統之後,利用民意壓力,以自願退職的方式,使台灣以外地區所產生的萬年民代退職;大法官會議也呼應時代潮流,做出釋字第二六一號解釋,宣布第一屆中央民代任期至民八十年二月底為止。解散「萬年國會」, 國會定期改選,使得台灣國會民主政治的基礎得以奠定。 台灣人民得以推舉出具有民意基礎的台灣國會議員。

二、回歸民主憲政: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不僅凍結憲法中人民的自由權利,也使得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受束縛,李登輝就任之初就宣布終止動戡時期並廢止臨時條款,使憲法回歸常態,也使台灣憲體邁入正常運作的軌道,同時對兩岸關係產生良性的影響。

在後來的幾次修憲中,在李登輝總統的強力主導之下,訂定憲法增修條文,使在大陸時期制定,無法適用於台灣的憲法修正,使憲政的運作正常;所修訂的主要內容包括:總統直選、市長直選,廢除黑名單,凍結省府,改革中央政府組織等等。

三、建立政黨政治:國民黨遷台以來,李登輝是第一個與在野黨主席面對面晤談的執政黨主席,也是第一個召集在野黨舉行國是會議的執政黨國家領導人,此舉象徵極權政治的終結、也代表政黨政治的開展。 在後來的選舉當中,民國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,民進黨一舉拿下七席縣市長,證明政黨政治在台灣成功建立。朝野兩黨之間有了良性的互動。

四、撫平歷史傷痕:國民黨遷台以來的最大歷史傷口「二二八事件」,在李登輝的主導之下,還原歷史、發放補償金,甚至親自接見受難者家屬;後來包括成立基金會、建碑、通過白色恐怖受難者補償等一連串措施,對撫平歷史傷痕、促進族群的融合有極大的幫助。

五、建立生命共同體觀念:民主制度的初步成就,民主憲政的運作必需根植於全民共識,李登輝在任內加強、並鼓勵本土文化的提昇與發展;同時對外積極走向國際,尋求台灣的國際地位;對內亦強調「台灣經驗」「經營大台灣」,使台灣人民在國家認同,培養生命共同體的觀念上,更加鞏固,亦更有尊嚴。 提出「新台灣人」的主張,希望由互相的疼惜,建立台灣生命共同體的觀念

六、 暢導自由經濟,成功使台灣產業轉型:經濟為海島型台灣的命脈,兩位蔣總統時代,奠定台灣以農產及加工業為主經濟基礎,但李登輝總統時代,則在企業鬆綁、輔導重產業,以及訂定優惠措施促進產業升級的政樂之下,成功推動台灣經濟轉型升級,成為亞洲地區重要高科技產業重鎮,甚至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對外投資國,創造第二次經濟奇蹟。

李登輝推動多項改革措施、積極作為,確實為台灣民主政治奠定的重要的基礎,贏得國際上「民主先生」的肯定,同時也為台灣社會的發展,注入源源的活力。 李登輝時代的施政影響仍將繼續。十二年前,李登輝在詭譎不安的政治氣氛下順利執政,被譽為「寧靜革命」;十二年後的現代,跡象顯示,李登輝也將可望順利交出棒子,將權力移交給新任總統。在新階段的台灣經驗開啟之際,台灣的社會熱烈卻穩定,台灣的人民熱情卻理智,李登輝所扮演的角色,應該值得台灣人民鼓掌。